栏目分类

热点资讯
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预测网28预测走势眯牌 > 新闻动态 > 姚老师讲语文•古代文化知识(51)|古代的舞蹈艺术

姚老师讲语文•古代文化知识(51)|古代的舞蹈艺术

发布日期:2025-06-24 01:22    点击次数:120

舞蹈,是以有节奏的、经过提炼和组织的动作、造型,表现生活和思想感情的艺术。

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起源

图片

十二兽舞

舞蹈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。人类在狩猎农耕、战斗操练、婚丧嫁娶、人际交往、健身游戏等活动中,逐渐形成了具有舞蹈雏形的动作,原始舞蹈就成为劳动和生活场面的再现。人们对某些自然现象敬畏不解,常常以神秘的仪式和动作来与神灵沟通,这样,在原始舞蹈中又增加了宗教活动的内容,如彝族《十二兽舞》,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,以祭拜母虎神为主要内容,是集祭祀和歌舞于一体的民间舞蹈。五帝时期,黄帝有《咸池》,尧有《大章》,舜有《大韶》,这些乐舞的出现,为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。

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分类

图片

宫廷舞蹈

按表现的场合分,古代舞蹈有宫廷舞蹈、民间舞蹈和舞台艺术舞蹈等。

按内容和功能分,有宗教舞蹈、习俗舞蹈、社交舞蹈、娱乐舞蹈、健身舞蹈等。

按风格和特征分,有健舞和软舞:健舞刚劲有力,软舞轻盈柔美;有的则刚柔相济。

按表现的形式分,有独舞、双人舞、群舞、组舞、舞剧、歌舞和戏曲舞蹈等。

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发展

夏商周时期,舞蹈多与祭祀和宗教活动相关。西周初年,舞蹈被纳入礼乐制度,朝廷建立了宫廷雅乐体系,用舞蹈表现君王以德服天下的威仪,并教化民众。如《大夏》《大濩》《大武》,分别歌颂夏禹治水、商汤伐桀、武王灭纣的丰功伟业,用于庆典、祭祀等活动。西周末年,王室日渐衰微,出现礼崩乐坏的局面;舞蹈逐渐世俗化,民间歌舞大量引进宫廷和贵族生活,替代雅乐而成为主流,如《郑风》《卫风》等,反映了当时的世俗生活。

图片

响屐舞

春秋战国时期,各诸侯国文化交流频繁,舞蹈艺术呈现多样化趋势,民间舞蹈蓬勃发展,如楚国的舞蹈轻盈优美,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。宫廷舞蹈也得到发展,出现了许多技艺高超的艺人,表现形式和技巧更加丰富多样。春秋时,吴王夫差的宠妃西施,其响屐舞别具一格:台下挖空,放进大缸,上铺木板,成为共鸣箱;西施脚穿木屐、裙系小铃,舞动时木屐声和铃声交错悦耳。战国时,燕昭王的舞女旋娟和提谟,将舞蹈与轻功结合起来,体态轻盈,舞姿飘逸,相传能在香屑上舞蹈一整天,地上不留一丝痕迹。

图片

盘鼓舞

秦统一六国后,各国的乐舞艺人集中到咸阳,促进了舞蹈艺术的融合与发展。汉朝,是舞蹈艺术的繁荣期。民间舞十分活跃,出现了多种形式,如巾舞、袖舞、盘鼓舞等。宫廷设有专门的乐舞机构乐府,负责收集、整理和创作舞蹈作品。帝王和贵族豪门畜养了大批乐舞艺人,歌舞之风盛极一时。《盘鼓舞》,是汉朝最为流行的舞蹈,将舞蹈与杂技结合起来,舞者在盘鼓上腾挪跳跃,展现出高超的技艺和恢宏的气势。汉高祖的宠妃戚夫人,善为翘袖折腰之舞,注重腰功与袖式的变化。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,天生丽质,舞姿轻盈,成帝曾为她造了个水晶盘,令宫人用手托盘,赵飞燕则在盘上潇洒自如地舞蹈。

魏晋南北朝,舞蹈艺术的主要倾向,是追求技巧和形式,使其华丽悦目。当时流行的清商乐舞具有飘逸闲雅等特点,体现了魏晋文人雅士追求浪漫的审美情趣。表现宫廷奢华生活的《玉树后庭花》、表现昭君出塞的《明君舞》、表现江南女子劳作生活的《白纻舞》等清商乐舞,成为宫廷宴乐中的重要节目。北方少数民族的舞蹈,如鲜卑族《真人代歌》等传入中原,与中原舞蹈相融合,丰富了舞蹈的风格和形式。佛教的兴盛,使舞蹈中出现佛教文化的元素,如敦煌壁画中飞天等乐舞形象,仿佛进入佛教所描绘的极乐世界。

图片

公孙大娘剑器舞

唐朝,是舞蹈艺术的鼎盛时期,设立了教坊、梨园等乐舞机构,各族各地的舞蹈交流并融合。宫廷舞蹈相当发达,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。有主要用于朝会宴享的大型乐舞,如《霓裳羽衣舞》,是乐曲《霓裳羽衣曲》的视觉化呈现,舞者通过轻盈柔美的动作、飘逸的服饰和优美的队形变化,展现仙女的翩跹身姿,营造出虚无缥缈的仙境氛围,升华了乐曲的意境;舞蹈《秦王破阵乐》,与乐曲的音乐元素完美结合,通过整齐划一、气势恢宏的舞蹈,模拟战斗场景,展现出威武的英姿和昂扬的战斗精神;《胡旋舞》,来自西域游牧民族,左旋右转,急速如风,杨贵妃、安禄山都善跳此舞。也有专为娱乐的小型舞蹈,如健舞《剑器》,舞者手持短剑,甩动旋转,发出有规律的声响,与优美的舞姿相辅相成,具有战斗性,公孙大娘以善戎装舞《剑器》而闻名;软舞《绿腰》,也称《六幺》,节奏由慢到快,舞姿轻盈柔美。还有具有特定人物和情节的歌舞戏,如《踏摇娘》,讲述一个妇女哭诉遭受丈夫虐待的故事,是舞蹈向戏曲发展的重要作品。民间舞蹈也十分繁荣,每逢节日庆典,都会有各种表演,如上元节的花灯舞等,展现了社会的繁荣和生活的多彩。

图片

民间舞蹈

宋朝开始,舞蹈艺术走向民间,出现许多民间舞蹈团体和艺人。舞蹈与戏曲融合,成为戏曲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元朝舞蹈,受蒙古文化影响,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,如《十六天魔舞》,是元太祖征服西夏时征用的乐舞,后成为宫中表演的女子群舞。明清时期,戏曲艺术蓬勃发展,舞蹈进一步融入戏曲,形成一套独特的戏曲舞蹈表演体系。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舞蹈,如秧歌、花鼓等,广泛流传,不断完善,逐渐成为舞蹈艺术的主体。

我国古代舞蹈艺术的价值

在古代,舞蹈常用于宗教祭祀仪式,用于强化礼仪规范和社会秩序,用于军事训练,还是传承民族文化和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。除此以外,舞蹈还具有多方面的审美价值。

图片

美在形体

美在形体。舞者身姿的俯仰、屈伸、旋转,衣着的舒展、飘逸,特别是动作的力度、速度、幅度、方向、节奏等,展现出潇洒、灵动、自如的韵律,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。

美在节奏。舞蹈与音乐紧密结合,或明快,或舒缓,或悠扬,或铿锵。随着节奏的变化,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,使观众沉浸在音乐与舞蹈交织的艺术氛围中。

美在情感。舞蹈是表达情感的艺术,舞者通过姿体语言向观众传达喜怒哀乐等情感,使舞蹈具有了感染力,人们在欣赏舞蹈、与舞者交流情感的过程中获得情感的共鸣。

美在意境。舞蹈追求美好意境的营造,舞者通过形体、情感、音乐,以及场景等要素,创造出特定的艺术氛围和情境,使观众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中,在欣赏舞蹈的同时,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,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审美素养的升华。

课  后  练  习

简析下面有关古代舞蹈艺术的文段和诗歌。

1.庖丁为文惠君解牛,手之所触,肩之所倚,足之所履,膝之所踦,砉然向然,奏刀騞然,莫不中音。合于《桑林》之舞,乃中《经首》之会。(《庄子·庖丁解牛》)

2.昔有佳人公孙氏,一舞剑器动四方。观者如山色沮丧,天地为之久低昂。㸌如羿射九日落,矫如群帝骖龙翔。来如雷霆收震怒,罢如江海凝清光。绛唇珠袖两寂寞,晚有弟子传芬芳。临颍美人在白帝,妙舞此曲神扬扬。与余问答既有以,感时抚事增惋伤。先帝侍女八千人,公孙剑器初第一。五十年间似反掌,风尘澒洞昏王室。梨园弟子散如烟,女乐余姿映寒日。金粟堆前木已拱,瞿唐石城草萧瑟。玳筵急管曲复终,乐极哀来月东出。老夫不知其所往,足茧荒山转愁疾。(杜甫《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》)

3.胡旋女,胡旋女,心应弦,手应鼓。弦鼓一声双袖举,回雪飘飖转蓬舞。左旋右转不知疲,千匝万周无已时。人间物类无可比,奔车轮缓旋风迟。曲终再拜谢天子,天子为之微启齿。胡旋女,出康居,徒劳东来万里余。中原自有胡旋者,斗妙争能尔不如。天宝季年时欲变,臣妾人人学圜转。中有太真外禄山,二人最道能胡旋。梨花园中册作妃,金鸡障下养为儿。禄山胡旋迷君眼,兵过黄河疑未反。贵妃胡旋惑君心,死弃马嵬念更深。从兹地轴天维转,五十年来制不禁。胡旋女,莫空舞,数唱此歌悟明主。(白居易《胡旋女》)

4.南国有佳人,轻盈绿腰舞。华筵九秋暮,飞袂拂云雨。翩如兰苕翠,婉如游龙举。越艳罢前溪,吴姬停白纻。慢态不能穷,繁姿曲向终。低回莲破浪,凌乱雪萦风。坠珥时流盻,修裾欲溯空。唯愁捉不住,飞去逐惊鸿。(李群玉《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》)

附:课后练习答案

1. 写庖丁解牛时熟练的动作和美妙的音响。进刀动作合乎《桑林》舞的节奏,音响合乎《经首》乐的旋律。《桑林》,商汤时的舞乐;《经首》,尧时的乐曲。

2. 写诗人晚年观公孙大娘的弟子李十二娘舞剑。开头8句回忆早年观公孙大娘舞剑,赞颂她高超的舞艺;接着6句写公孙氏死后,剑舞沉寂,幸好还有弟子承继;然后6句写早年公孙氏在宫里八千舞女中首屈一指,而安史之乱后梨园人才离散,如今只存李十二娘等教坊艺人;最后6句感慨自己身世悲凉。全诗寄托诗人不胜今昔盛衰之感。

3. 唐玄宗酷爱胡旋舞,他的宠妃杨玉环和宠臣安禄山都善跳此舞。开头10句描绘胡旋舞的特点,以及胡旋女跳舞时的惊人技艺;中间14句写玄宗对善舞胡旋的杨玉环和安禄山的宠爱,由此导致安史之乱,使唐朝走向衰落;结尾4句点明主旨,劝诫胡旋女不要只顾跳舞,也来唱一唱这首诗,让天子领悟这个历史教训。

4.描写一位南国佳人的《绿腰》舞:她身姿轻盈,翩翩起舞,飞扬的衣袖仿佛拂动云雨;动作轻快敏捷,柔美婉转;慢态繁姿,变化无穷;低头迂回如莲花破浪,身姿错落如雪花飘舞;目光时时流转,衣襟随风飘动。还描写越吴两地美女停下跳舞来欣赏的举动,自己担忧美妙形象瞬间即逝的心情,从侧面表现《绿腰》的优美。

图片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预测网28预测走势眯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